蘋果產業如何走出困境,是廣大農業人普遍關心的問題,要想走出困境,就必須弄清造成困境的原因,筆者認為造成蘋果產業目前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:
面積大,總產多,市場消化不了,供大于求。我國蘋果面積目前已達4000萬畝左右,產量4385萬噸,面積和產量均超過世界面積、產量的50%,而我國人口僅占世界人口的19%,19%的人口要消費50%以上的蘋果,顯然是不可能的,必然會造成滯銷,導致競爭異常激烈,相互壓價,損傷果農及經銷商的利益。
質量不高,競爭能力差,出口量少。我國蘋果雖面積大、總產多,但質量普遍較低,缺乏市場競爭力,出口量不到10%,與日本、歐美等發達國家比較,尚有很大差距。
筆者認為,蘋果產業要走出困境,必須做好以下兩個方面:
一要下大力氣調整產業結構,淘汰落后產能。蘋果產業應向優生區集中,逐步淘汰非優生區蘋果,優生區發展的重點應放在規模化經營上,發展的方向以矮化、短枝型為主,同時下大力氣解決灌溉及機械化耕作等問題。
二要牢固樹立質量意識,切實提高蘋果質量。
走質量效益型道路,在這方面我建議從以下幾點做起:
加大有機肥投入,逐步減少化肥用量。有機肥是提高果品品質的基礎,我們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大部分在1%左右,有些還不到1%,日本、歐美等發達國家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都在3%以上,高者已達到8%。他們的蘋果質量高首先是得益于土壤有機質高,我們的蘋果質量低,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土壤有機質低,對此,我們必須要有充分的認識,下定決心,出實招,千方百計廣辟肥源,增施有機肥,并減少化肥用量。牽牛要牽鼻子,我認為增施有機肥,就是牽住了提高蘋果質量的牛鼻子。
以質為先,適當控產。生產蘋果要以質量為先。有了質量,才會有效益,有市場、有競爭力,離開了質量,什么都不是,什么都沒有,產量應以質量為保證。在我國目前的地力水平下,我以為不要片面宣傳提倡單產,產量過高必然會影響質量。根據我國當前的地力水平,我覺得中高地力水平畝產2O00-2500公斤、中等以下地力水平畝產100O-1500公斤較為適宜,這個產量,只要質量有保證,也不會少賣錢,甚至比目前一些高產低質的果園效益還要高。
適當晚采。適當晚采不僅可以提高產量還能提高質量。早采的蘋果營養少,含糖量低,風味淡;適當晚采,蘋果充分成熟,營養豐富,口感好。事實上我們有相當一部分果園蘋果早采,影響了蘋果的質量。以嘎啦為例,適宜采摘期應在8月20日左右,紅富士適宜采摘期應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。(寶雞果菜局)



Copyright @ 2009-2024知農網(ZNW58.COM) All rights reserved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