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1日,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舉行非洲豬瘟專題新聞發布會,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煥春、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實驗室主任李鳳琴、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楊漢春介紹有關情況。
下半年生豬出欄或減少
楊漢春表示,2018年由于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,特別是下半年以來,我國的生豬連續走下坡路,跟非洲豬瘟的疫情密切相關,尤其是基礎產能不斷地下滑。在生豬產地, 1月份以來,特別是和去年同期來比,無論是豬的存欄還是母豬的存欄是明顯下降的,達到十年來的最高值,生豬產能的降幅快,必然預示著今年也可能到下半年生豬出欄減少,豬肉市場供給問題有可能就出現偏緊的現象。預計到三季度以后,尤其是到四季度豬價可能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。
豬價上漲有幾個方面的因素:一是受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。受疫情影響的省份和地區,養殖戶、養殖場、養殖企業對疫情的不確定性還是有很大的擔憂,尤其是心里沒有底,害怕疫情反復發生,所以不敢增加養豬數量,不敢去增加母豬的數量。二是受到資金因素的影響。有些地區養豬戶出現了資金方面的困難,不得不調整產能,降低產能。三是生豬產業轉型升級。受到非洲豬瘟疫情影響,一些散養的養殖戶,在此過程中逐步退出了這個行業,生豬養殖的門檻提高的,尤其是在提高生物安全,防控非洲豬瘟方面要做大量的事,所以要增加成本。這些因素決定了目前生豬產能的下降。
專家建議根據時機適當補欄
楊漢春還表示,對廣大養殖戶來說,特別是生豬養殖企業來說,我們還是要給他們打氣,還要給他們信心。養豬風險和機遇是并存的,如果生物安全做得好,非洲豬瘟能夠控制好,養豬一定會進入盈利期。楊漢春建議廣大的生豬養殖企業還有中小型的養殖戶,要根據當地的情況,來改善防疫條件,改善養殖環境,尤其規模化養殖企業要把生物安全水平提高一個檔次,改造豬舍方面都要強化,把非洲豬瘟發生的危險降到最低。建議養殖戶要根據時機去適當的補欄,爭取有一個養豬的好的經濟效益。
非洲豬瘟事件能夠增強動物疾病防控能力
陳煥春介紹說,我國500頭以下母豬的規模化養殖占70%多,這是未來養豬發展的大頭。規模太大,疾病和抗風險也有難處,5000頭或者1萬頭母豬發生了疫病損失很大。幾百頭母豬如果出現了疫病,馬上處理掉,損失就小得多,防控和措施采取也有力得多。
改革開放40年來,我國養殖業發展很快,但發展底子薄,包括人才、技術還沒有跟上,所以一些動物疾病一來,就暴露出比較多的問題。但是每一次大的疫情,也使我們警醒,看到了存在的問題,我們的短處,我們怎么不斷地改進完善,這次非洲豬瘟疫情,就警醒我們在動物疾病防控和養殖生產,尤其在生物安全方面提高重視。通過這個事情,總結經驗教訓,也可能增強除非洲豬瘟以外的其他動物疾病的防控意識。
楊漢春表示,非洲豬瘟疫情值得我們在養殖模式、養殖方式、養殖規模等方面思考和改變,未來包括豬舍的設計、選址,還有生物安全措施等方面要做徹底的一些改變。(致富幫 )



Copyright @ 2009-2024知農網(ZNW58.COM) All rights reserved

